談正義

學校曾經上過南投地檢署檢察官的法律課程,有建立基本之法治觀念;學生每年參加南中寮8校運動會,從競賽中有公平的觀念;日常生活中老師常提起守法、尊重的觀念這些都是孩子對「正義」的既有經驗。
本節「談正義」的教學目標我設定了幾點:第一,透過思辯歷程來認識正義的深層意義,其次藉由對話的練習尋求具有正義的抉擇,接著透過教學者建置兩難困境,讓孩子逐漸提升正義與道德的發展層次,最終培養學生道德省思能力並建立基本道德與正義的原則。
課程進行先欣賞美國哈佛大學的上課實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Sandel》影片,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第2分鐘左右暫停影片,詢問學生「火車是否要轉向?」讓學生投票是否火車要按原來的方向前進(會撞上5個工人),或是將火車轉向(會撞上另一軌道的1個工人),再請學生發表轉向/不轉向的理由。我再提出一個類似的情境問題(5個調皮的小朋友在鐵軌玩耍,火車是否要轉向至廢棄鐵道,軌道上有1個乖小孩),讓學生思考並討論發表。
接著校長闡述正義的意義,鼓勵學生發表對正義的看法。秀出正義女神的圖片,讓學生指出其特徵,說明文藝興時期對正義的看法。校長再說明正義的另一種觀點-積極的差別待遇,也就是真平等與假平等。
校長說明漢斯偷藥的故事情境,分組討論漢斯是否偷藥的決定,並提出決定的原因。過程中請小組加以記錄,最後小組自由上台發表討論的結果。
校長提出4個生活中正義判斷的情境問題,以共同討論《赴考場目擊車禍》怎麼辦? 以示範討論《需要獎學金的小俊》,以分組討論並發表《要不要檢舉好朋友》,並以分組討論並發表《辛苦可憐的小芸》。
最後校長以「法理的觀點」做決定的依據的參卓,或以道德與正義的原則(尊重生命、利他及利己、自主、正義、效益、忠信、誠實、隱私)做為生活中正義判斷的依據。
  我覺得偏鄉的孩子透過適當的引導,他們的表現一樣不遜於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