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生活課》為什麼重視學生的「記錄」歷程?

在校長生活課中常會安排小組討論時間,同時你會發現小組有一塊小白板在進行記錄。這個記錄歷程幫助我在課程中更有效進行教學,串起討論與發表的橋樑,凝聚小組之討論氛圍。
為什麼要記錄呢?讓我想起以前在讀研究所時,恩師游自達教授在認知心理學上所教的認知概念。皮亞傑的認知理論認為大部分小學階段(7-11歲)正處於具體運思期,根據具體經驗思維解決問題,透過具體物之操作可以協助孩子的思考。此外,校長生活課又是混齡分組容易分心,如何讓全組學生提高專注力,也就是能注意與辨識訊息,可以透過白板上的文字及圖像,讓孩子聚焦在討論主題,說過的都會呈現在小白板上。組長或記錄者要學習在眾多討論訊息中組織對話內容,進一步重整統整合成小組產出的「新知識」。
事實上,我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學生利用小白板的記錄,除了可以有上述聚斂討論的功能,還有一個促進擴散思考的好處,會激發個人不一樣的想法,也學習欣賞組內不同聲音。有時候我會將各組討論的結果展示在公共空間,讓孩子在課後有時間去思考剛才的討論夠不夠周全,也仔細去探究別組的看法。

基本上這也是給孩子體驗一種學習策略,如何短時間有效統整個人/小組的概念,當你上台發表時就可以「有所本」(記錄)來發表,讓發表更有內容更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