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中常有一些教育宣導,從社會心理學與行為改變理論來看,宣導主要目的在加強或改變人們的知識、態度、行為(KAP
: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若從暴露學習理論而言,接觸與某種概念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接受並認同這個概念。
可見宣導的確是有某種效果的,惟學生學習節數有限,政策上又有頗多的宣導課程必須排入,例如防災教育、國防教育、海洋教育、環境教育、家庭教育、性平教育、家庭暴力防治、愛滋教育、急救教育、友善校園(反霸凌)…還有一些因應社會問題臨時加入的議題,造成學校行政者只能在夾縫中勉強擠到零碎時間,而教學者也只能教條式帶過,最終端的學習者就只能體會到宣導的認知層面,早已失去了宣導的目標。所以,一方面在政策上不要將學校當做各單位的「業績產出器」,真正與該階段教育重要相關的宣導議題才列入,另一方面在教學上要將宣導加以深化,讓老師有效的教,學生有趣的學,並在知識、態度、行為產生預期的目標。至於什麼才是重要且相關的宣導,應尊重教育專業的判斷,而非理盲濫情的壓迫學校端接受,以免「想做對的事」反而「做錯的政策」。
就以友善校園(反霸凌)宣導為例,《校長生活課》嘗試做了一些改變。一般宣導會說明什麼是霸凌、霸凌的種類、防治霸凌的方法及自我保護等,可是我發現服務的偏鄉學校生活根本沒有這種情境,愈是將負面的訊息在學生面前傳遞,學生反而學會了壓根兒都不會的壞行為和壞心眼,所以我做了一些調整,將宣導的重點擺在「防治霸凌」的前端,也就是如何在學生間維持友善的關係。也就是朝向陽光面,讓陰影自然消失。
友善校園(反霸凌)的宣導《校長生活課》設定了一些主題,像「談友愛」、「談互助」、「談同理心」、「談溝通」、「談尊重」、「談說話」、「談寬恕」、「談禮貌」…等,用名言、短片、歌曲教唱、小故事、遊戲、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議題討論、小組發表等方法,並設計一些生活實踐的情境,讓學生體會人與人友善相處的溫馨。
當然,在最後仍會重點提示遇到霸凌的處置之道,畢竟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另一個重點是,學校還是得交成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