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觀察技術在班級經營上的應用

教學觀察技術在教學上的使用愈來愈純熟,給了第一線教學者更具體客觀的幫助,本文要介紹的是我在南投縣旭光高中「班級經營跨校社群」分享的兩種有趣且實用之觀察技術。這個社群是屬於教師自發性的組合,成員來自不同學校及縣市(南投、彰化)、不同階段(高中、國中、國小),利用週末共同研究分享提高班級經營的策略,非常讓我敬佩。
首先介紹「教室移動」,記錄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移動的情形。觀察者先記錄(繪製)教室的環境,包括學生座位表(標註性別、特殊學生)、講桌、黑板、牆柱、電視、投影設備、門、以及其他與教學相關之空間配置等。觀察者將時間分成三至四個小段,以不同顏色的筆分別紀錄教師和學生的移動軌跡。同時標記教學者在移動過程中與學生互動的序號。
透過教室動線可以解釋教學者的時間偏好、位置偏好、性別偏好、師生互動情形及重要區域之關注情形。此外,同時可以了解教師移動原因,包括學生學習專注度、教學活動設計、班級經營、或其他相關原因。
其次是「在工作中」,這項觀察技術是少數從學生正面觀察的方法,從學生的表情與眼神觀察學生上課的專注情形。採取多輪的方式將學生專注(在工作中)、分心、不認真、請求協助或講話等逐一記錄下來。再進行學生專注情形的分 ,包括不同時間、不同區域、不同性別、個別學生的工作表現分析。

「教室移動」記錄教師與學生的移動的情形,而「在工作中」觀察了學生上課的專注力。透過教師夥伴們入班觀課,從專業的觀察與紀錄,瞭解教學現場,具體的用科學與數據的方式呈現出來,並加以分析及應用。透過觀察資料數據分析,讓數字來說話,進而幫助授課者能從其中,發覺自己在授課中移動的偏好與盲點,以及省思所能再提昇的專業能力,也幫助授學者找出有效的教學策略與班級經營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與專注力,除了可以幫助教師精進教學技巧之外,也找出提升學生專注力的策略,了解學生專注力低落的內在與背後因素。






校長共備與教學社群(六)

最一次的校長共備與教學社群運作的結束曲,安排在營盤國小智高教室,由社群成員蔡政道校長進行教學,該校中高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以混齡上課、同齡分組進行,教學主題是齒輪閘門的設計與操做。透過夥伴的觀課與議課,相互增進教學視野,發現新的教學策略。
蔡校長定期公開授課,對於智高積木課程設計與教學非常熟悉,教學節奏相當緊湊,透過講述、小組討論、發表和操做將教學目標一一完成,課堂中看不到一位「學習的客人」,教與學的投入很高,給我和觀課的夥伴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議課過程中,教學者蔡校長分享教學準備與課程資源,觀課者提出教學問題、具體觀察回饋,以及真誠的讚美。一場豐富的教學互動對校長專業成長又往前邁進一步。
六次的校長共備與教學社群告一段落,身為社群召集人的任務也終告完成,非常感謝夥伴全力投入教學專業的發展,透課理論導讀、課程設計、實際教學、入班觀察與專業回饋,嘗試建立校長教學分享交流平台,對於教學領導之專業能力應有些助益。

這個社群運作是小規模的實驗性質,若有更成熟的運作型態歡迎提供建議,並歡迎一起加入。








校長共備與教學社群(五)

社群經過多次共同備課,今天由我實地進行教學,邀請夥伴觀課與議課。教學主題是我熟悉的「團隊合作」,教學場地在永樂國小半開放空間。鄰近清水國小高年級20位學生蒞校交流,希望能體驗我的《校長生活課》,便成為彼此第一次的課堂相遇,對我來說也是新的挑戰。
觀課前會談中,說明了教學活動的流程與教學策略,和使用的教材及教具。這次教學觀察者比較多,有本社群的成員、永樂和清水兩校教師。課後也有深入的議課,和彼此分享對話,收穫滿囊,對於教學者和觀課者的教學專業都往前一大步。
夥伴們肯定我對教學節奏的掌握、分組合作的策略、海螺圖的使用、生活經驗的有效連結、「講思記達」實踐等。特別是學生完全樂在學習,沒有課堂中的客人,給我非常正向的回饋。而我對時間的掌握和活動的串連覺得仍有改善的空間。

今天我也沈浸在教學的喜樂中,很大的原因是清水國小這群孩子的專注力、發表力和學習氛圍表現出令人激賞的高素質,要向清水的老師們致敬。深深感覺到,一場成功的教學不僅是教學者的責任,學習者的回應更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