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觀察技術在教學上的使用愈來愈純熟,給了第一線教學者更具體客觀的幫助,本文要介紹的是我在南投縣旭光高中「班級經營跨校社群」分享的兩種有趣且實用之觀察技術。這個社群是屬於教師自發性的組合,成員來自不同學校及縣市(南投、彰化)、不同階段(高中、國中、國小),利用週末共同研究分享提高班級經營的策略,非常讓我敬佩。
首先介紹「教室移動」,記錄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移動的情形。觀察者先記錄(繪製)教室的環境,包括學生座位表(標註性別、特殊學生)、講桌、黑板、牆柱、電視、投影設備、門、以及其他與教學相關之空間配置等。觀察者將時間分成三至四個小段,以不同顏色的筆分別紀錄教師和學生的移動軌跡。同時標記教學者在移動過程中與學生互動的序號。
透過教室動線可以解釋教學者的時間偏好、位置偏好、性別偏好、師生互動情形及重要區域之關注情形。此外,同時可以了解教師移動原因,包括學生學習專注度、教學活動設計、班級經營、或其他相關原因。
其次是「在工作中」,這項觀察技術是少數從學生正面觀察的方法,從學生的表情與眼神觀察學生上課的專注情形。採取多輪的方式將學生專注(在工作中)、分心、不認真、請求協助或講話等逐一記錄下來。再進行學生專注情形的分 ,包括不同時間、不同區域、不同性別、個別學生的工作表現分析。
「教室移動」記錄教師與學生的移動的情形,而「在工作中」觀察了學生上課的專注力。透過教師夥伴們入班觀課,從專業的觀察與紀錄,瞭解教學現場,具體的用科學與數據的方式呈現出來,並加以分析及應用。透過觀察資料數據分析,讓數字來說話,進而幫助授課者能從其中,發覺自己在授課中移動的偏好與盲點,以及省思所能再提昇的專業能力,也幫助授學者找出有效的教學策略與班級經營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與專注力,除了可以幫助教師精進教學技巧之外,也找出提升學生專注力的策略,了解學生專注力低落的內在與背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