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無人巴士試驗成功」看到孩子《未來力》教育的重要

台北市政府今天宣告無人巴士運作試驗成功,利用光學雷達、GPS等先進設備,可以偵測200公尺距離的車況等,未來還有V2V(交通工具連結交通工具的車聯網功能)、V2I(交通工具感應附近基礎設施)等能力,可在毫秒內做出反應,車上還配有緊急求救等設備。(詳情請見聯合新聞網)
這則新聞再次提提醒《未來力》的重要。也就是虎山國小「未來人才培育藍圖」所建構之三環教育:品格力、學習力與未來力。
美國國家勞工統計局統計,未來10年所需人才超過一半與軟體程式設計有關,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研究指出,現在就讀小學的兒童,未來有65%從事的工作目前並不存在,而25%的工作機會被自動化機械所取代,顯示未來人才培育除著重工作專業技能養成,更應培養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技能。

在虎山教育團隊的教育藍圖中,將以創客發明(專利發明、3D列印、機器人等)、國際移動力、程式設計與領袖培育課程,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參與、領導未來社會的未來能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2624919

再見。永樂。

106年7月31日是我最後一天在永樂的日子,早上清理辦公室的抽屜,看到小朋友平常寫給我的小紙條、卡片或書信,心裡好窩心,都是孩子真誠的表現。這些孩子有的來自弱勢家庭,有的先天有學習的障礙,但是單純感恩的心卻是無比美麗。
永樂的孩子們、老師們、家長們,還有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一生懷念的地方。

幸福永樂~










紐西蘭的教育風景

暑假到紐西蘭旅行,有機會參訪幾所學校,包括奧克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Full-Time Training Hamilton、和一所小學Sunnybrae normal school。這幾所學校都有在校學生、志工家長或職員等做引導介紹,甚至與學校校長面談,讓我對紐西蘭的教育有初步的認識。身為小學校長的我對於這所位於奧克蘭北岸的知名小學Sunnybrae normal school特別有興趣,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一晚住宿在教會弟兄姐妹家裡,在這所學校附近,主人恰為學校志工家長。在其陪同下,830徒步前往Sunnybrae。跟台灣一樣有一群志工家長協助學生安全過馬路,也有一些是家長送來的,不過車子都停在距離校門有一段距離,讓孩子自己走進學校,很少有家長幫忙提書包或提袋的,雖為冬天孩子很多還是著短褲/裙,顯為獨立。
紐西蘭的學制,小學(Primary school)六年(5~11),初中(Intermediate school)二年、高(High School)五年,共十三年的國民教育。最特別的是小學一年級是年滿5歲生日的隔天就可以入學,並不受學期制的限制。可以想像剛入學的學生個別差異很大,所以Sunnybrae normal school採取分組教學的模式,並歡迎志工家長來協助擔任小組的教學助理。
在參觀不同年級教室中,發現每一間教室都有各自風格,連桌椅也不一樣,教師可以選擇不同樣式的桌椅。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以分組合作學習的概念進行教學。還有一點,就是學生的作品充分展現,佈置得生動活潑。
校舍空間的規劃都是一樓,可能是紐西蘭的土地太大,每間教室都有廁所、置物間(放書包和衣物等),個人座位便顯得乾淨簡單。
我的問題是:怎麼沒有廚房或烝飯間?學生午餐莫非是家長送來?答案令我驚訝:孩子中午只吃早上帶來的三明治或飯捲,冷的吃,也沒有午休時間,難怪3點就放學。
多看、多學、多思考,可以提供台灣教育參考。















共備與課堂實踐

2017/7/24-25參加了一場非常實務的工作坊,第一天由姜尚宏主任主講的學共課堂實踐分享,第二天為教材分析與共備操作。
數學科是以「三星二架辯證法」設計教案,國語和社會科則以佈題、解題、扣題、合題等步驟解構文本,同時找出關鍵能力與迷思概念,再設計基本與跳躍式的提問,同時提醒老師學習的課題。可以說是很札實的2天課程,收穫很多。

我參與國語科六年級《神奇的藍絲帶》的共備,與小組的討論、分享和互動中,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份屬於我們的一堂課,並在教案設計後進行說課。完整的歷程對教學者來說,是教學能力的跳躍式提升。








共備、觀課與議課~讓教與學更專業

在繁忙中,還是抽空參加了2017/7/27由彰師大師培中心劉世雄教授主講的教師共備、觀課與議課的理念與實務工作坊。
這場研習讓我融會貫通「教專教學觀察三部曲」、「學習共同體觀點」與「共備、觀課與議課」的具體做法。
早上進行中年級國語《蛇與蜥蜴》一課的備課,從教材、教法、評量層面來備課,先自備再共備,建立屬於自己教學模式。下午則由老師真實的教學,讓我們實際進行觀課與議課,從觀察紀錄、推論原因、思考策略,友善地進行議課。這幾天我把所學的學理真正操做一次,增進自己的教學力。

當我們關注孩子的學習,以自發互助共好的協同精神,教室中的孩子就可以專注並有效學習,學習力就能翻轉。







教學觀察技術在班級經營上的應用

教學觀察技術在教學上的使用愈來愈純熟,給了第一線教學者更具體客觀的幫助,本文要介紹的是我在南投縣旭光高中「班級經營跨校社群」分享的兩種有趣且實用之觀察技術。這個社群是屬於教師自發性的組合,成員來自不同學校及縣市(南投、彰化)、不同階段(高中、國中、國小),利用週末共同研究分享提高班級經營的策略,非常讓我敬佩。
首先介紹「教室移動」,記錄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移動的情形。觀察者先記錄(繪製)教室的環境,包括學生座位表(標註性別、特殊學生)、講桌、黑板、牆柱、電視、投影設備、門、以及其他與教學相關之空間配置等。觀察者將時間分成三至四個小段,以不同顏色的筆分別紀錄教師和學生的移動軌跡。同時標記教學者在移動過程中與學生互動的序號。
透過教室動線可以解釋教學者的時間偏好、位置偏好、性別偏好、師生互動情形及重要區域之關注情形。此外,同時可以了解教師移動原因,包括學生學習專注度、教學活動設計、班級經營、或其他相關原因。
其次是「在工作中」,這項觀察技術是少數從學生正面觀察的方法,從學生的表情與眼神觀察學生上課的專注情形。採取多輪的方式將學生專注(在工作中)、分心、不認真、請求協助或講話等逐一記錄下來。再進行學生專注情形的分 ,包括不同時間、不同區域、不同性別、個別學生的工作表現分析。

「教室移動」記錄教師與學生的移動的情形,而「在工作中」觀察了學生上課的專注力。透過教師夥伴們入班觀課,從專業的觀察與紀錄,瞭解教學現場,具體的用科學與數據的方式呈現出來,並加以分析及應用。透過觀察資料數據分析,讓數字來說話,進而幫助授課者能從其中,發覺自己在授課中移動的偏好與盲點,以及省思所能再提昇的專業能力,也幫助授學者找出有效的教學策略與班級經營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與專注力,除了可以幫助教師精進教學技巧之外,也找出提升學生專注力的策略,了解學生專注力低落的內在與背後因素。






校長共備與教學社群(六)

最一次的校長共備與教學社群運作的結束曲,安排在營盤國小智高教室,由社群成員蔡政道校長進行教學,該校中高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以混齡上課、同齡分組進行,教學主題是齒輪閘門的設計與操做。透過夥伴的觀課與議課,相互增進教學視野,發現新的教學策略。
蔡校長定期公開授課,對於智高積木課程設計與教學非常熟悉,教學節奏相當緊湊,透過講述、小組討論、發表和操做將教學目標一一完成,課堂中看不到一位「學習的客人」,教與學的投入很高,給我和觀課的夥伴很大的幫助和啟發。
議課過程中,教學者蔡校長分享教學準備與課程資源,觀課者提出教學問題、具體觀察回饋,以及真誠的讚美。一場豐富的教學互動對校長專業成長又往前邁進一步。
六次的校長共備與教學社群告一段落,身為社群召集人的任務也終告完成,非常感謝夥伴全力投入教學專業的發展,透課理論導讀、課程設計、實際教學、入班觀察與專業回饋,嘗試建立校長教學分享交流平台,對於教學領導之專業能力應有些助益。

這個社群運作是小規模的實驗性質,若有更成熟的運作型態歡迎提供建議,並歡迎一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