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生活課》使用數位媒材的觀點

為了讓校長生活課的教學歷程更加順暢,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校長生活課的內涵,讓課程學習的廣度加以延伸,我會適時使用簡單的數位媒材,例如電子白板、PPTyoutube的短片、圖片等。
Cheers雜誌第187期的封面故事提到PowerPoint是有力量的溝通工具,好的投影片有助於閱聽者的理解。校長生活課在製作PPT時,經過多次教學的嘗試,體悟出在小學教學現場的幾個原則:
1.重點要清楚明確,避免過多裝飾,PPT不須要太多張,1節課以中/慢節奏的2030張較合適。
2.圖片要突顯張力,圖片要大而明顯,而且要與主題絕對相關,或是用反差對比。可以選擇寫實的照片,或是意像圖。小朋友對動物表現出的行為特別有興趣,例如猴子看報紙(閱讀)、鴨子排隊(秩序)等。學生對此提出很多正向回饋:
「有一張狗狗排隊在樹下抬腿尿尿的照片最好笑,很整齊,很有紀律的FU。」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校長給我們看鵝媽媽帶小鵝們過馬路的圖片,給我一個省思,連動物都可以守紀律,何況我們高等動物,更可以做到。」
「校長秀出一張圖,問:你覺得坐汽車和拉車的人比賽公平嗎?讓我印象深刻。」
3.標題要簡單扼要,文字精簡不須冗長,而且要兼顧學生的程度適當加注音或改成白話。學生就曾告訴我:
「我建議PPT上面的文字不要太多,同學會來不及看。」
4.節奏要穩定和諧,不要太多的切換動畫或添加音效,除非要刻意安排出現次序,不然一次就出現全部訊息可避免訊息過度刺激,反而會讓孩子分心。
5.留意畫面的美感,顏色的協調,背景色調與字形字色的搭配,基本上就是努力把每一張PPT視為一張簡易的圖畫書,將美學融入其中。
此外,教學過程中使用的音樂或影片也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
「上校長生活課很期待看校長準備有趣的影片,讓我們都很專注」
「我最喜歡校長給我們看的影片,羅馬機車隊的表演很吸引我的目光,把紀律的觀念表現得很清楚」。
但教材一定要事先進行演練,不要連結出問題,或聲音出不來。若影片太長一定記住起迄點,或乾脆先做剪輯。我就曾經被同學打槍:
「校長在播第二張PPT時,影片的超連結沒有很順,電腦有當機了一下,所以我給了今天的課扣了1分。」
我的資訊能力並不是太好,還好校長生活課是一個團隊產出的課程,學校的主任和老師能給我很多技術上和觀念上的協助。數位媒材讓校長生活課更活潑,適當使用電腦和網路可以提高學習效能,但我們也要有一種醒悟,教學成效展現在師生心靈的互動,數位媒材是一種教學者的幫助,並不是教學者的替代。
 


 

校長生活課《談偏鄉教育》@東海大學關懷營志工訓練

中寮的孩子有福了,東海大學暑假在鄉內包含永樂國小等數所小學舉辦非常有意義的夏令營,第一週是一系列培訓課程, 2小時的校長生活課《談偏鄉教育》課程即是一部分,副標是「看見改變.散播希望」。
上課的對象從小學生變成大學生,其中還有幾位略懂中文的外籍生,對校長生活課是一個新的挑戰。教學策略仍是以校長生活課常用之「講述提問分組討論記錄發表歸納」靈活運用,這些大學生素質高、理解力好、善於表達,很快就有不錯的教學氣氛,我想距教學目標應相去不遠。
課程中我設定了三個討論題目:
「什麼是偏鄉?」
「你認為偏鄉教育的SWOT?
「未來3週,在中寮你想做什麼?想改變什麼?」
過程中我感受到大學生的熱情、思考力和願景,相信加上未來3週的行動力,一定有豐碩的成果。我也分享我對偏鄉的看法,只要培養孩子能吃苦的品格、激發無限的創造力、加強英文建立國際觀,透過教育,地理上的偏鄉將必破除。特別是鄉下的孩子能吃苦、學習環境單純、家長支持教育,未來一定是世界人才的中心。
最後課堂以非洲名言「教育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發揮「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力」與課堂中的大學生共勉。
 

 

《校長生活課》中的分組運用

在校長生活課中是採取混齡分組的方式進行教學,將學生分成六組,基本上每組成員約六至八位,涵蓋各年級。分組的理念是以「家庭式」進行,從高年級選出一位組長(桌長),扮演領導討論的角色,另外,每節課程有一位擔任紀錄工作,有一位主要發言人,一位補充發言,兩位負責拿看板。
課堂中採混齡分組合作方式,可以分散學習壓力、訓練小組合作、發揮以強帶弱,各得到訓練與發展。
我訪談了一些小朋友,了解孩子對混齡分組的看法,得到很多正向回饋
「不同年級一起討論,我想都可以學到很多。今天在討論漢斯偷藥時,六年級對於可不可以偷藥有不同看法,二年級的小朋友竟也處於兩難,覺得我們都很有道理,也很有趣,一時也很難抉擇。」
「過程中不同意見很多,組長要去整合,甚至歸納。最後要有一位上台發表,通常是先問有沒有自願的,真的沒有,高年級的同學就要有擔當上去...
「低年級其實很單純,有些字他們看不懂,但有些想法很有創意。另外,我們在混齡中比較敢說出自己意見,不怕別人笑,如果都是同一班一組,反而有壓力。」
「混齡會比較有愛心、同理心。像大哥哥大姐姐可以幫忙低年級解決一些事,像說不出來的句子和寫不出來的字...
「混齡分組可以學習領導。高年級可以帶低年級,等他們漸漸長大,也可以學習帶別人。」
「我很喜歡今天討論的感覺,討論的過程讓我比較專注於學習。把想法悶在心中是很難受的事,而小組討論可以比較放鬆發表,如果先有小組討論,我們可以聽別人怎麼說,再心中也有整理過,到前面發表時可以表現更好。」
不過也有同學有不同的看法:
「我比較喜歡同年齡同班的同學分在同一小組討論,一來年齡相近,二來自己班上熟悉比較好溝通。混齡分組討論有時沒有辦法深入討論,會影響討論的效果」
「同班的同學比較好溝通,看法不會差異太大...
 

  

講述法在《校長生活課》的活用

有人問我創新或流行的教學法日新月異,為什麼校長生活課仍採用起源於5世紀的講述教學法(Didactic Teaching)?教學會不會變得僵化單調?學生會不會變得沈悶被動?教與學的成交是否會降低呢?
這些問題問得真的很好,也很切重教學的要點。台灣有個通病,就是趕流行,而教育卻不可只是趕流行,教育是兼具專業且靈活的有機活動,必須依據學生背景、教學內容及課室現場加以彈性運用。
譬如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偏鄉的孩子如果一味採用「自學」,在沒有建構完整的知識概念前、沒有自學的題材和環境,特別是抽象、艱深的內容,更需要教學者為其開啟智慧之門,從不同角度或具體例子對基本理論和概念進行闡釋,使學生掌握知識脈絡,奠定學生的學習基礎。
校長生活課中採用「講述-提問-討論-紀錄-發表」的教學方式,講述法的使用通常在課堂開始及結束階段,開始以一個故事/新聞時事引起動機,輔以學生能理解之中外名人佳句,課堂末了以統整學習知識、強化概念及澄清迷思為結束。
校長生活課中避免只採用單一的講述法,會融入討論、實驗、探究等教學方法與講述教學的互相配合,我覺得目前還有很多進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