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陪伴孩子一起迎接12年國教新課綱

學習與評量的視角 / 虎山國小校長 葉兆祺
12年國教新課綱在108年實施後,學校課程從一年級起做了一些變革,包括科目的整併、課程的統整、教學時數的調整,以及與其他教師進行協同合作等。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部宣示以「自發、互動、共好」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三大主軸。家長是教育合夥人,對於學校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後的新挑戰若能理解並支持,將是教育正向發展的最佳助力,家長對於實施作為愈情楚,合作愈多,孩子的發展愈順利。因此,家長是教育理想落實教育現場的重要關鍵,更是協助學生建立核心素養、塑建終身學習者的陪伴者。
處於教育變革的重要階段,身為家長若能了解教育政策、掌握教育趨勢,並站在教育浪潮的浪頭,就能輕鬆陪伴孩子一起迎接12年國教新課綱的實施。
12年國教新課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10311月發布,各領綱陸續發佈,並於1088月正式上路,因此又稱為「108課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共好」(合稱「自動好」)。
自發: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與熱情,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互動: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
共好: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108課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希望能兼顧學生的個別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對於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並善盡國家公民的責任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為落實課綱的理念與願景,訂定「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等四項總體課程目標,貫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考量各學習階段特性,結合核心素養加以發展。

核心素養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估計,在2030年的就業市場,有65%是目前從未出現的新型態工作,另有25%的工作機會被AI自動化所取代。2030年代就是我們現在小學生即將進入職場的年代,所以無論是學校教育人員或家長一定要看見這個趨勢,培養我們的孩子具有「核心素養」的未來人才。
什麼是「核心素養」呢?這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最重要的概念,甚至被稱為「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孩子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與生活的結合, 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不過也不要把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想成是全新的理念,素養導向是能力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升級進化版,更能夠有機地連結不同領域/科目所習得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更能夠靈活運用所學,以解決問題;更能夠強調將能力應用於特定生活情境;更強調對於自己的實踐或行動進行反思。
這裡我提供一個影片連結給各位家長參考,相信對「核心素養」有更清楚的認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4-9J4zcSU

※教學與評量
12年國教新課綱強調核心素養(統整、實踐),加強科技教育(程式設計),考試更為靈活(重視閱讀、生活應用),同時重視國際能力(國際觀、英文聽力)等。
在評量方面,家長們也不必過於緊張,因為知識和認知均是素養的基礎與內涵,在小學階段的評量仍會依教學內容及學生發展循序漸進來實施。但未來的升高中和大學的升學考試題型,相關考試單位已經公布評量改變的方向,在小學階段仍要逐漸培養相關能力。
未來升學考試的方向有:一、情境式命題,考題中會出現許多來自生活中的情境,或是實驗題。例如106年國中會考數學題第23題,就是模擬購買飲料的情境題,問題並不難,只要能把自己融入題目的主角,就能輕易算出來。107年自然科也有類似的情境式命題。
   


二、著重在閱讀理解、圖表判讀等整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會考的各科考題都在15頁左右,題目文字非常長,有時候是一大題就一整面,學生不是不會答,是看不完,或是根本找不到頭緒,甚至看到長題就懶得去答了。這種題目是非常普遍,像計程車費率、火車或高鐵票價及時刻表的閱讀及計算,或像106年數學以選舉票統計及判斷是否能當選,就是一例。

三、跨領域、跨學科的綜整題型,取代零碎、片斷的記憶與背誦型知識。這一部分是最大的改變,在會考數學的最後一頁,就是所有相關的公式全部提供,根本就不必死背。至於跨領域的題型,更是愈來愈跌破眼鏡,例如下圖有關德國從分裂到統一的大事紀,大家都認為是社會領域中的歷史考題,事實上卻是107年國文的考題,目的就是在測驗學生的圖表閱讀理解。


四、表達說明能力:引入卡卷合一混合題型,強化學生統整、歸納、分析、說明、表達等核心能力。未來的第一屆高中實施12年國教的學測題型已經公布,其中一個題型叫卡卷合一混合題型,也就是學生不僅要選出想法,還要寫出看法。這部分剛好是台灣學生目前最缺乏的一部分。




※因應與超越:

一、打造一個愛閱讀的情境
因應未來評量趨勢,個人認為家長們可以與孩子一起努力將原本的課程知識加以理解,再強化新課綱的精神。包括培養孩子愛閱讀,而且是長文閱讀的習慣。並擴大閱讀的廣大,不限於課本、書籍,甚至報章、雜誌、新聞,以及出現在生活中的圖表等。這是最直接,最有效,投報率最高,也是最容易執行的方法。請各位家長多多利用學校的圖書室、漂書小站、愛的書庫、書報區和社區的圖書館等。對於重要議題新聞也要與孩子一起深入探究,除了訊息的蒐集,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也是相當重要。

二、培養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英文能力
其次,加強英文聽說讀寫能力,特別是聽與說的能力,透過英文課或數位媒體,英文廣播或外籍老師互動,都可以提高及聽說能力。就歷年分析而言,英文待加強C(不及格)的比例最高,特別是英文聽力測驗。英文聽和說的能力是有黃金關鍵期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升這種能力,所以家長們更是要從小從生活中去幫助我們的孩子。如果能夠真正的讓學生接觸到真正的英文情境是最好的,若能給學生透過錄音或擔任英文主播這種活動,學以致用的英文,就是實用的英文,不會是啞巴英文。此外,多鼓勵孩子自發性參與英文檢定,再配合學校的獎勵措施,就能激發學習的英文的動機。





三、提供多元友善的發表機會
建議家長和學校多提供可以討論與表達的機會,讓孩子可以說出看法,而且是有內容、有條理的加以分析、論述、歸納與總結,在國高中階段才能產生更高層次的表達能力。
在OECD最新的的報告中顯示,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評量79個國家或地區的15歲學生表現,台灣的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的表現中上,但在信心度上卻是全世界最後一名,這跟我們學校教育和親師的互動有很大的關係。學校可以有更活潑的課程和發表機會,當孩子有不錯的表現,家長也要不吝給予肯定。





四、熱情參與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最後,參與跨領域、跨學科的課程(活動)設計,例如參加跳蚤市場活動,透過行銷課程、美勞廣告、口語推銷和金錢管理,將多餘的物品產生新的經濟行為。學生能將學到的3D列印技能,自己設計出來,再列印成作品,加以訂價,想辦法賣出去,再將獲得的經費買更多的線材,這就達到了活動與教學目標,這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孩子的核心素養。
或是以小型專題的模式,以小組合作進行問題解決策略的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舉例而言,台灣天然資源有限,但孩子的創意無限。透過創意發明可以學到閱讀、資料檢索、構圖、文案撰寫、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這是一種有趣且實用的跨領域課程,如果能成功申請專利,就把發明具體的呈現與保障,是產業經濟的前導,協助學生將發明的點子申請專利證書,不僅是最直接的激勵更可成為未來學習的基礎,未來就業時亦是一個難得的寶貴經驗。

 







五、陪伴孩子接觸創新科技及程式設計
所謂「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就是指出生時生活周遭就已經都是IT或電腦的世代。換而言之,我們的孩子都是「數位原住民」。對這個世代的孩子來說,AI、自動化及「程式設計」已經是生存於社會上所必須學習的能力,適當的讓孩子自然的接觸及應用必要的。「科技」領域已列入108課綱課程中,可見國家的重視程度,小學階段是一種啟蒙,到國中就可以自然銜接。但並不是說一定要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學習程式設計,除個別差異外,中年級是很適合的切入點,低年級可以是觀察體驗,或從簡單的積木操做產生邏輯概念。
目前少數學校已加入Micro:bit程式設計學校,虎山就是南投縣第一所小學,透過電腦的積木式程式設計,再由Micro:bit 板子輸出,很容易看到學習的成果和樂趣。此外,3D列印課程也是一種程式設計,利用Tinkercad軟體想像的世界立體化,再用3D列印機印出來,如結合學生的專利發明加以打印,就更為具體有價值。

目前網路成癮的問題困擾很多家長,兒童在使用3C、電腦時,若沒有家長在旁督導,很快會受這虛擬世界吸引。所以「陪伴」很重要,一方面也是家長參與共同成長,一方面也是「監督使用」。












更多關於學校素養導向教學活動的訊息,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TEL0492339107/?ref=bookmarks